拜耳公司是世界最为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拥有120,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世界各国。高分子、医药保健、化工以及农业是公司的四大支柱产业。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
1863年,拜耳公司创建于德国的勒沃库森,主要研制和生产苯胺合成染料,在此后的150多年中,拜耳经历了早期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业务不断转型,从染料到专注于化学药物的研制。作为一家发明型企业,在过去的150多年里,拜耳公司不断运用自身的发明成果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这不仅是拜耳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它一贯秉承的未来承诺和使命: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总体来看,可把拜耳公司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回顾拜耳的成长之路,从专业生产染料迈向多元化,进入制药和作物科学领域,随后又调整业务,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多元化进入其他领域,而是确立主营方向,在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材料科学这几个领域并购,从多元化向专业化回归,在目前的几个领域内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一,业务领域从染料到多元化再到专注于化学药物的研制,并向纯粹的生命科学转变。
作为一家从事合成染料制造的企业,拜耳公司较早开始了化学药物的研发,始终走在科研和生产的前列。19世纪研发的消炎药–非那西汀,以及治疗类风湿病的良药–阿司匹林,奠定了拜耳公司作为化学药物主要生产商的地位。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拜耳公司最后还是回过头来集中精力扩大其系列药品的研制和生产,力图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在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拜耳公司重建了化学品和药品的经营设施,同时试图通过与英美企业的合作,进入石化和聚合物产品生产领域,但成效有限。因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拜耳公司主要通过收购方式实施战后确定的重建方略,专注于药品的研发和生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拜耳公司在化学药品研发方面又进行了一次转型,即从原来集中于广告密集型的非处方药业务,转变为研究密集型的处方药业务,并试图成为能够制造各种诊断设备的企业。到1994年,拜耳公司已跻身于世界五大非处方药生产商行列,同时开始进军新型生物技术领域,但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业务凝练,拜尔公司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使命和价值所在。拜尔公司将其文化价值理念浓缩为两句话,一句是LIFE(生命),(Leader、Integrity、Flexibility和Efficiency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代表着领导和榜样、正直和诚实、灵活而富有弹性,以及效率;另一句是“科技为更好的生活服务”,关注人类的医疗健康、维持人类生存的农业科技,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
目前,拜耳公司是一家在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高科技材料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性企业,其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拜耳的发展史体现了人类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医药保健方面集中力量发展品牌处方药、OTC药品,通过合作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疗效好、利润高的品牌专利药品,剥离无关的诊断业务(尽管诊断业务利润很高)以及低利润的业务。作物科学业务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获得前沿技术。拜耳材料科技独立上市之后,拜耳的业务更集中(医药和作物科学),开始转变为纯粹的生命科学公司。
第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客户为中心,推动基于新产品、新方法、新方案的科技发明创新。
拜尔公司有着重视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拜尔公司的科研预算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增速都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2013年拜耳研发费用预算为31.89亿欧元,2014年达35.7亿欧元,2015年拜耳在研发上投入达42.81亿欧元,全球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4,700人。单单新型血液稀释剂利伐沙班就花费了22亿欧元。2018年拜耳研发总投入52.46亿欧元,相比2017年增长16.5%。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得拜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知识及化工技术的集汇点之一,在很多领域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拜尔在全球的战略调整中,工作重点是发展生命科学,长期以来,拜尔集团在医药保健品领域投入了巨额发展经费,拜耳医药保健研发经费约占总预算的70%,作物科学占30%。2018年,拜耳在制药业务上的研发投入是28.93亿欧元,占其全部研发投入的55%,另有19.5亿欧元的费用是在农作物业务上。
除了大力推动新产品发明以外,拜耳还基于人类、动物和植物研究的共性,为医药保健提供新型治疗方案,研究提高作物产量的新方法,构建贯穿整条价值链的定制创新型作物解决方案。以客户为中心,沿着整条价值链提高客户满意度,引领世界生命科流。
拜耳通过并购使得营业规模快速提高。拜耳2005年销售额为273.83亿欧元,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创记录的463.24亿欧元,如此庞大的营收规模下要靠自身的力量增长是很难的,因此拜耳在十年间连续进行大手笔的收购来保持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拜耳通过并购不断获得新品种、进入新领域、拓展新业务。正是通过不断的并购使拜耳从单一的染料业务转型成“制药+作物科学+材料科技”多元化业务,通过并购不仅使拜耳获得了品种、渠道和市场,同时使自己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拜耳的并购减少了同质竞争消耗,提高了细分行业地位。拜耳很多的并购是通过强强联合,减少竞争带来的不必要消耗,建立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更高的行业地位更有助于实施并购,二者互相促进,形成“越并购越容易并购”的局面。
收购安万特作物科学成为全球作物保护的领导者;收购杜邦作物保护的多国土地管理业务,凭借收购成为作物管理行业的领导者;
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业务规模,进入新领域,其利润增多,资产增加,盈利能力增强,推动股价上涨,从而公司市值增长,市值增长后公司能够通过股票对价支付的方式去进行更多的并购,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股价上涨…反复循环。明确的战略定位体现在资本市场给予更好的估值。良好的业绩支撑拜耳的股价一路走高,过去五年拜耳股价涨了5倍,给予投资者很好的回报。拜耳也通过这种“产融互动”的方式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全球巨头。
第一,从最近几年拜耳的经营状况来看,2013年后,因收购美国默克公司保健消费品业务以及中国的滇虹药业,资产规模大幅度增长,2015年,资产规模近740亿美元。2019年,资产规模达到了近1440亿,上涨惊人。随着拜耳计划剥离材料科学业务、计划收购孟山都,拜耳的资产规模还会有一定的增减。
从营业收入看,拜耳近五年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这与其他化工巨头表现出的营业收入受周期性因素影响而显著不同。
第二,从拜耳的经营效益来看,无论是利润额和利润率,在近五年总体平稳上升,2018年因为拜耳成功完成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孟山都,净收益下降76.9%,至16.95亿欧元,部分原因是去年的数据包含与拆分科思创相关的收益。持续经营的每股核心收益高于预期,为5.94欧元(减少10.5%)。同比减少的原因是资产组合变化和融资活动,其中收购孟山都的融资成本减少了所收购业务贡献的收益,并且该部分收益因季节性原因而下降。但是收购成功后的资产涨幅更为惊人,并且虽然金融债务因收购孟山都而增加,但是减少债务的速度比预期的更快,拜耳展现了其作为化工巨头的实力。
第三,从拜耳的产品门类及营收占比来看,目前其主要产品大类分为处方药事业部,健康消费品事业部,作物科学事业部和动物保健业务四大业务板块。四大门类产品营收占比如下图所示。
百多年来,拜耳公司走出了一条以研发为驱动力的创新路径,并不断推动公司业务转向高附加值领域。通过创新和变革缔造了拜耳的成功。正是由于拜耳的创新能力和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的能力,才使得拜耳在其所有业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公司将业务重心更多地转向其核心业务,不断剥离与战略核心不适应的业务,医药保健和作物保护业务(涉及生命科学)则进行了系统性扩张。
拜耳的创新是系统性的,首先是战略创新,使得拜耳源于化工而又有超越化工;其次是产品创新,不断发明新产品、新方法、新方案;在研发体系上,以客户需求为指导,在重点领域推行贯穿价值链的系统创新。
拜耳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并购后的学习效应和真正融合,提升了拜耳的赢利能力和企业价值;另一方面,企业价值的提升又为拜耳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新的并购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