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特的西汉女侯爷姓氏无考生卒年不详身份都是个谜
前面曾讲过西汉4位女侯爷,鸣雌亭侯许负,重平侯疵,萧何之妻第三代酂侯,临光侯吕媭。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女侯爷,史称阴安侯,但具体是谁,却说法不一。
南朝宋时裴骃所作《史记集解》中记载:阴安侯,高帝兄刘伯妻,羹颉刘信之母,丘嫂也。丘嫂就是大嫂的意思。
刘邦大哥刘伯又名刘元,早年在家勤勤恳恳种地,对三弟刘邦颇为疼爱照顾,刘邦早年混迹乡里,成天游手好闲,还常常带着自己一帮狐朋狗友到兄长家来蹭饭,刘伯每次都是热情招待。
刘伯不幸早逝,刘邦一如往昔带着朋友来蹭饭,刘伯之妻对此非常厌烦。有一天,刘邦又带着一帮朋友来家里,其嫂就不停地用勺子刮锅底,意思是饭已经吃完了,朋友见状,便告辞离开了。刘邦进到厨房,发现锅中还有不少饭呢,因此对大嫂颇有怨恨。
刘邦始终没有忘记大哥的恩情。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追尊大哥刘伯武哀侯。
刘邦称帝后,先后封各刘姓宗族子弟为王,而对大哥刘伯留下的儿子刘信却没有什么封赏。
刘邦之父太上皇刘太公刘煓看不下去了,替刘信打抱不平,刘邦于是就给侄子刘信封了个羹颉侯,羹颉的意思是用勺子刮锅底。可见刘邦对当年大嫂的做法是多么怨恨,这个侯名也是对她的嘲弄和讽刺。
这个羹颉侯老百姓习惯叫他刮羹候,虽然名字有些难听,但是爵位和封地确实实实在在的,大嫂也就忍气吞声接受了。
刘邦去世,汉惠帝即位,吕后临朝称制。当时匈奴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封信,极尽侮辱调戏,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将领来商议。
吕后最终听从了中郎将季布的意见,放弃和匈奴作战,重新与匈奴和亲,并将羹颉侯刘信之女封为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
如果阴安侯为刘邦大嫂,很可能是吕后所封,因为以刘邦对大嫂的态度不可能将她封侯。
大概吕后觉得孤儿寡母毕竟不容易,而且侄子羹颉侯刘信的女儿又被送去与匈奴和亲,吕后可能也是为了补偿,于是觉得就封大嫂为阴安侯。
三国曹魏时期如淳,曾任曹魏陈郡丞,曾为《汉书》注释。他认为阴安侯是刘邦二嫂,其二哥刘喜之妻。
刘喜又名刘仲,大哥刘伯去世后,他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因他办事勤快,刘太公很是喜欢。而刘邦成天无所事事,在刘太公眼里就是个无赖。
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第二年,封二哥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同时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四弟刘交为楚王。
代国属于北方边境重地,与匈奴接壤。公元前200年匈奴率军入侵代国,这位代王刘喜早年只知道种地经商,哪里会打仗啊,眼见来势汹汹的匈奴军队,立刻吓破了胆,弃国独自逃回了洛阳。
刘邦大为恼怒,立刻下诏革去刘喜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喜就这样做了6年合阳侯,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去世。
刘喜的长子刘濞,勇武有才,公元前196年,封沛侯,后在跟随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中立下大功,刘邦封其为吴王,并追封其父刘喜为代顷王,刘喜之妻则为顷王后。刘喜的另一个儿子刘广被封为德侯。
《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时,刘恒几次辞让。陈平等人在劝刘恒时,曾提到:“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琊王、宗室、大臣……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愿大王即天子位。”
阴安侯是刘邦嫂子,琅琊王刘泽是刘邦远房堂兄弟,二人论辈分都是代王刘恒的长辈,因此陈平才会将他们放在前面来说。
无论是大嫂还是二嫂,说明确实刘邦有个嫂子被封为阴安侯,而且当的时间还不短,还参与了商议立代王刘恒为皇帝的大事。
只是她姓氏无考,生年不详,也不知道何年去世,又没什么功绩,事迹也没有任何记载,在史书中仅仅留下了一个阴安侯的称号,也算是西汉最奇特的一位女侯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