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术攻关 充分发挥空间设施强大作用
1988年,同志到中科院高能所视察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空间科技领域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志,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空间科技是综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的战略高技术,不仅涉及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而且涉及信息、自动化、能源、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高度综合,具有很强的科技带动和辐射作用。
中国科学院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己任,曾经为“两弹一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发展我国空间科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许多方面发挥了引领、骨干和带动作用。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工作,包括通讯、导航、对地观测、新技术试验等方面。此次神舟七号任务中,中科院负责研制的伴飞微小卫星,第一次从空间拍摄到飞船的清晰照片并成功实施伴随飞行,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中的一次重要跨越。
在探月工程中,中科院负责提出和确定科学目标以及后续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总体、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和测控分系统(VLBI)的研制工作。获得了全月面的立体图像和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
中科院通过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创新系列微小卫星,使构建“多、快、强、省”的空间系统成为可能。中科院创新一号01星于2003年10月发射成功,圆满完成了任务;创新一号02星即将发射。
中科院还为我国气象、海洋、环境灾害卫星研制了一系列遥感探测仪器。例如,风云一号卫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其云图照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云一号C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世界业务气象卫星序列。今年9月发射成功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A、B星,分别搭载了中科院研制的高光谱成像仪和红外相机,获得了高质量的遥感图像,实现了航天高光谱遥感技术的跨越发展。
在空间系统需求的牵引下,中科院还组织力量,突破了一批基础材料关键技术,满足了国家急需。
目前,国际空间领域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合作更加广泛、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对此战略高技术领域十分重视,在诸多重大专项、“863”、“973”等计划中都有安排。中科院正在制订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将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载人航天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为我国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技术攻关,自主研制生产关键元器件。目前,我国的探测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成本高、质量等级低、供货周期难以保证,制约了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二是加强应用研究,充分发挥空间设施的强大作用。我国在空间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薄弱,一些空间设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