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授人以渔”
“你们让我学到了在坦桑尼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谢谢你们。”中国交建建设的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1-7号泊位改扩建项目码头工程项目员工瓦伦斯对他的中国师傅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2017年,瓦伦斯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同年,达港项目进入筹备期,随即发布招聘信息,瓦伦斯看到项目部的招聘信息后,忐忑地投了一份简历。面对中方面试官问出的“你为什么想来达港项目部”的问题,瓦伦斯说:“在达港项目工作,我可以学习到有关中国的建筑知识,如果能留在达港项目工作,我将会以建设家乡的心态,满怀热情地去工作,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到中国留学。希望能够获得这个工作机会。”瓦伦斯通过了面试,应聘到项目质检部的岗位。
转眼三年的工作经历已经把瓦伦斯打造成为码头施工的“行家里手”,他已熟悉施工流程和工艺。瓦伦斯说:“我已经掌握了港口建设体系的基本知识,希望以后能创建自己的公司或者回到大学里当一名教师,将港口建设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瓦伦斯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在达港,像瓦伦斯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有很多,他们熟知当地法律体系、制度和工作流程,在项目人力资源部、工程部、物资采购部、安全部等担任骨干,扛起内外联系沟通的重任。人力资源部坦桑尼亚籍负责人乔伊斯说:“在中国企业,我们能学习到中国建设者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模式,他们勤劳务实的工作态度适合发展中的坦桑尼亚,我们希望像中国一样快速发展。”
很多各行各业的坦桑基层一线工人也随着达港项目的建设,逐渐来到这里,齐萨就是当中的一员。齐萨原来是坦桑尼亚的一名海员,为了养家,远赴肯尼亚蒙巴萨工作。2018年回到家乡的他听说了达港项目的人员招聘消息,随即来到达港项目从事船员工作,他选择做一名交通艇驾驶员。三年的时间过去了,齐萨已成为了交通艇班组的小组长,不仅学会了船舶水上调度、机艇设备维护等知识,还在业余时间里自学了船舶柴油机和船舶液压知识。他已经可以和他的当地同事完成船舶柴油机缸头组装这样高难度的维修作业,“和我一起工作的中国船员就是我最好的师傅。”齐萨说。
在达港项目工作期间,齐萨的妻子和女儿也来到了这里,他们还在达累斯萨拉姆建了房子。齐萨的儿子出生时,他热情地邀请他的中国师傅们去家里作客,在达港没有肤色的界限,有的只有师徒、家人之间的情谊。
瓦伦斯和齐萨的成长只是项目属地员工的一个缩影,自达港项目开工以来,项目部已经为当地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160人次的学习机会,为当地创造了3000人次的就业机会。他们用在达港项目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建设家乡,他们如星星之火散落到坦桑尼亚各地,给家人带去幸福生活的同时,更点亮了中坦两国的深厚友谊。